所在位置: 首页 > 保护传承 > 传承人

"望江挑花"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一一王世福

发布时间:2023-02-18 10:23 来源:美篇  编辑:许萍  浏览次数:    [ ]
挑花绣朵,是正经的女红,与男子汉无关,然而,望江汉子王世福,因为热爱,逆袭为挑花艺术家,201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望江挑花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。
  

0.jpeg

     

1.jpg


挑花绣朵,是正经的女红,与男子汉无关,然而,望江汉子王世福,因为热爱,逆袭为挑花艺术家,2018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“望江挑花”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。

始于唐代的望江挑花艺术,作为安徽民间特色工艺艺术,三度进入人民大会堂安徽厅作为装饰,并多次作为礼品赠送国内外友人。挑花虽美,传承却难。王世福先生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,几十年如一日,用挑花艺术家特有的敏锐思维、真挚的热情、灵巧的双手,探索出了一条产、学、教相结合的新路。

     

2.jpeg

王世福,1954年2月出生于望江县华阳镇滨江农村。1978年,王世福毕业于安徽省艺术学校,1979年分配到望江县文教局从事文化工作,以后一直在望江文化部门工作。因工作关系接触望江挑花后,再加上自己是学美术的,所以王世福爱上了这一传统民间工艺。出于喜爱更是责任,王世福考虑再三,辞去了县文物管理所、县博物馆主要负责人职务,解除繁琐的行政事务,轻装上阵,协助当地成立了挑花公司,开启了望江挑花以生产促保护的序幕。

     

3.jpeg

由于望江挑花过去仅仅是农闲时妇女们的手工作品,单靠口述来传授针法、花样,没有任何文字记录,实物也仅仅只有压在箱底的几条头巾和围裙带;就连在省群众艺术馆和省工艺美术研究室联合出版的《望江挑花》小册子上,也是以头巾、围裙作品展示为主,找不到针法图谱,找不到更多的图案,更找不到相关的文字记载。

     

4.jpeg

学美术的王世福,为拾回失传的技艺,常年行走在鸦滩、麦元、码头等地的田间地头,耐心地找会挑花的老人、妇人请教挑花针法。按照村民的口述,王世福回家反复演练还原,再用文字和图案记录下来,一门心思扑在挑花研究上。通过20多年的收集、整理、研究、学习,细心研究对照,他渐渐悟出望江挑花的真谛,吃透了望江挑花设计理念,并将望江挑花的各种针法融会贯通。

     

5.jpeg

当时能挑花的人大多年纪比较大,眼睛看不见纱,年轻人又不愿学,望江挑花面临失传、断代危险。于是,王世福四处呼吁、提议案、组织展览……最后萌生了将望江挑花推向市场的念头,他要在市场中找出路,以市场回报来传承这一技艺。

     

6.jpeg

从针法、色彩、图案设置、图案寓意等四个方面对古皖挑花进行了研究后,2013年,为方便望江县小学生了解、学习望江挑花,王世福撰文《谈谈望江挑花》,刊登在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望江挑花》小学读本上,并提供图解和插图80余幅,使望江挑花的技艺80%被完整还原记录,并被越来越多的人喜爱。

     

7.jpeg

     

8.jpeg

搜集整理民间流传的挑花代表作,王世福如数家珍:生动传神的《老鼠嫁女》、神话传说《嫦娥奔月》、表达爱情的《双飞燕》、象征吉祥的《百鸟朝凤》等优秀作品

     

9.jpeg

     

10.jpeg

     

11.jpeg

汤彩霞是王世福的得意门生,兰心惠质,心灵手巧,作品在全国多次夺得金银铜奖,今年也被命名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。

     

12.jpeg




如今,王世福通过对非遗传承道路的探索,使望江挑花找到了一条产、学、教相结合的新路。当地有关部门通过推动“地方文化进校园”活动,在安庆皖江中等专业学校成立了望江挑花保护与传承基地和“望江挑花传习所”;通过把望江挑花非遗项目传承内容编成教材,作为高一、高二年级文化艺术类学生的必修课,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望江挑花;同时,当地还创建了展示挑花完整流程和工艺成品的面积400㎡的陈列馆,将望江挑花的保护、传承、研发、销售建成一条龙体系,形成非遗进校园多方共赢的局面。

     

15.jpeg

挑花也要从娃娃抓起,使其后继有人。

     

16.jpeg

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,我要继续创新方法,开发更多产品,增加挑花的实用性,将望江挑花继续发扬和传承。”王世福颇有感触地说。


下一篇:没有了
相关文章
图文资讯